习近平对中华和合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分类:行业新闻 |点击: |作者:佚名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内涵,累积着深厚底蕴。习近平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和合思想的脉络探寻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的“和合”思想,是中国儒家、道家、佛教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渗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内涵十分丰富。“和合”思想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宇宙和谐”的整体哲学精神和价值追求。具体而言可以理解为三层含义:

  一是和谐共生。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世界万物、自然规律,天人合一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人对于“天”应该怀有敬畏之心,人与天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由此衍生出“民胞物与”“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思想。

  二是和而不同。《论语》讲“君子和而不同”。《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合、和谐不是没有原则的一团和气,不是罔顾差异的合而为一。和而不同首先要承认并尊重万物的“不同”,承认并尊重矛盾多样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的求同存异,才有可能互相包容,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三是和实生物。荀子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正是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才推动新事物产生,而性质相同、简单重复则不会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新事物的产生。

  “和合”思想的三层含义所代表的融合、分化再到新的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辩证矛盾观念,是对中华文化本质的概括,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精神。“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是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范畴和思维方式,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合”的境界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好向往和孜孜追求。

 

  习近平对中华和合思想的创新性传承

  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和合文化,很好地诠释了和合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在《文化育和谐》中说:“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这是从人的精神和行为两个维度来揭示和合文化的内涵。和谐、和平、中和等等这些价值都是源自于人的内心的,主要都是用来描述人内在的精神境界。而汇合、融合、联合等,则主要指向的是外在的合作关系,即一种外向性的关系。由此,和合就构成了一种由内而外的关系,即人的内在精神境界决定外在的行为方式,两者关系的完满实现,就是和合价值的呈现,人的内心的“和”才能确保外在的“合”。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理想和追求,也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习近平曾这样表达过对“和谐社会”的理解:“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音律的和谐;青山绿水,山峦峰谷,这是自然的和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人合一,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谅解宽容,与人为善,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平等和谐,兼容而不冲突、协作而不对立、制衡而不掣肘、有序而不混乱,这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和谐。和谐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等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习近平从音律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等多个角度对“和谐”作了全面解读,体现了他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及其治国理政的智慧。

  2014年,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这段论述系统阐述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点明了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习近平将和合文化的精髓总结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由浅入深、由微至宏,渐次展开,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

 

  习近平对中华和合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习近平将中华和合文化继承、弘扬和发展,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实践当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

  (一)以“两山”理念为代表的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强调,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原则和目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圆满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核和精髓。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体现了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变化状态。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并不是让自然生态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通过人类的保护开发,使自然生态价值不断增值,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的过程。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即人类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人与自然达成更高层次的和谐状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因而宁愿不开发也不能破坏,这是我们对自然的敬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

  (二)独具“和合”特色的外交思想

  习近平在外交领域对和合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而不同的独具“和合”特色的外交思想。

  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重“和”精神的是和平发展思想的底蕴。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从未变异,‘和’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4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和平的愿望扎根于中国人心中,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更加渴望和平,懂得和平来之不易。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在和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坚持以和谐、和睦、协商对话为原则,秉持着“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等传统精神,处理与邻国的关系。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合则强,孤则弱。”“合”的理念符合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政策取向。在发展问题上,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要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要坚持多元发展,尊重彼此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的发展道路,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一个国家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具有成人达己的精神,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包容性的开放合作,兼顾国家彼此间的利益,携手与之共同发展。我们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坚持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习近平将和而不同的传统哲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到外交中,提出对待多样性的世界文明,应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他看到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的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如何对待世界文明的差异?首先承认世界文明存在着差异,但是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我们追求世界大同但不否认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我们认可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观。其次,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最后,和实生物,不同文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就会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更高级的发展形态。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案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和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和平发展、迈向繁荣进步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和合”内涵,是对中华“和合”思想创新发展的集大成者。习近平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他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五个方面,为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了实践蓝图。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万邦协和”的伙伴关系,未来的世界应该是“持久和平”的安全世界,未来的发展应坚持“合作共赢”共同繁荣,世界文明应建立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在全球生态建设方面应当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找永续发展之路。

  2021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决议。这是联大决议连续第5年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并进行了创造性地发展和实践探索,不断凝聚广泛的国际共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一定能唤醒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意识觉醒,团结全人类的力量,应对世界性难题,推动世界和人类走向“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美好前景。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