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分类:行业新闻 |点击: |作者:佚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中收录的多封书信,深刻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关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担当,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习主席高度重视文化自信问题,围绕为何坚定文化自信、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连同《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中的有关论述,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4年2月,习主席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6年11月,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纳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2020年9月,习主席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文化自信作出全面系统论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新时代我国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将“文化自信明显增强”视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突出成就,反映了高度的文化自觉。

  在实践方面,习主席将坚定文化自信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比如,在《致〈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八十周年的贺信》中,习主席希望广大专家学者“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主席强调:“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一百二十周年的贺信》中,习主席对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提出殷切期待,希望他们“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习主席强调要“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党中央、习主席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涉及文化自信的每一封书信都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既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文化底蕴,也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强烈历史主动精神。

  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世界认识中国、观察中国的重要视角。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习主席指出:“中国有着五千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在看待中外文化关系问题上,习主席反复强调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往中,要坚持洋为中用、辩证取舍,坚决反对“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以及“去中国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等文化自卑心理。这些观点和论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文化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锋背景下旗帜鲜明的文化立场。

  浓厚的民族文化情怀。文化最有情怀,也最能反映情怀。打开《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我们能够从中体味出贯穿始终的民族文化情怀。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习主席指出:“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的贺信》中,习主席强调要“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情怀,不仅使我们党主动承担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文化责任,更是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而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重要的政治意义。

  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化时代占领文化制高点,需要宽阔的世界视野。在《致“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开展的贺信》中,习主席深刻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元多样的,只有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生机。”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规律。对于世界文化,习主席多次指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强调必须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于自身文化,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既扎根于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也积极面向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体现出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文化胸怀和文化视野。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在认同自身文化中愈加自信,在包容外来文化中愈加自强。

  认同自身文化。认同是自信的前提,没有文化认同,也就没有文化自信。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习主席深刻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今天的中国,古今文化、中西文化、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文化交织并存,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复杂文化景象。世界文化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锋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巨大活力,怎样让这一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更有方向感,正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正是得益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我们党才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要求,马克思主义也才得以在中国获得深厚的文化支持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正是得益于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我们党才能有效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包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程度。在《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贺信》中,习主席强调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这既得益于其所创造的辉煌文化成果,也得益于其有容乃大的文化气魄。从文化发展趋势看,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一种文化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任何文化都要在共存中发展、共享中创新,因此越具有包容精神的文化,就越能获得持久生命力和影响力。过去,我们党在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既强调不忘本来,又强调吸收外来,坚持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积极促进文化相互借鉴,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今天,包容外来文化,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我们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包容地对待外来文化,实现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才能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彰显自己、发展自己,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