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坚定文化自信的辩证意蕴

分类:行业新闻 |点击: |作者:佚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辩证意蕴。

 

  新时代,“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回答了“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的问题。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体现了“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根本作用。“更基础”在于说明文化自信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与前景;“更广泛”在于说明文化普遍地体现在人们的实践、理论及政治生活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更深厚”在于说明中华文化有着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5000年来所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与文明成果是其内在底蕴。

  “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体现了“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中的关键作用。“更基本”说明文化自信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贯穿文明跃迁与升华过程中的灵魂;“更深沉”说明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坚强后盾和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底气”;“更持久”说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有着巨大的文化张力和文化耐力。

  “三个‘事关’”体现了“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中的重大作用。“事关国运兴衰”说明文化自信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谈不上民族的崛起;“事关文化安全”说明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如果民族文化安全没有得到切实的维护,就很难保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很难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说明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共生互促,文化自信的有无决定着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强弱。

 

  新时代,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回答了“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的问题。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内容已化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等,至今濡化着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如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的荣辱观念,潜移默化地规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中的根本,是新时代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之根。

  文化自信是对革命文化的自信。革命文化是对绵延数千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升华,由其传化而来的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完整的精神谱系,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勇前进,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是文化自信之“脉”。

  文化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新时代,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坚定文化自信筑“魂”。

 

  新时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是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的切实回答。

  坚定文化自信,要“不忘本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根本”,“不忘本来”就是要守护好这个“根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根塑魂。“不忘本来”,首先要做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次,要大力传承革命文化,“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第三,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文化权益、舆论引导、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等方面完善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坚定文化自信,要“吸收外来”。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还需要吸收“外来”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吸收外来”,首先要做到“以我为主”,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其次,要做到“辩证取舍”,在“以我为主”的原则下,做出合乎中国特点与需要的文化选择,进行辩证地吸收。其三,要做到“洋为中用”,通过科学的扬弃之后“为我所用”,使外来文化中优秀的、有生命力的要素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坚定文化自信,要“面向未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是为了更好地“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未来”。“面向未来”,首先要树立远大的文化发展目标,为未来文化发展提供方向指南,用文化自信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其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道路是关系目标能否实现的第一位的问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道路。其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全民族的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繁荣。

  【作者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大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与广东实践》(GD22ZDZ01-18)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