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动、战略主动与历史主动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下简称第四卷),“主动”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也是特别能够触动人心的一个关键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历史大势偶发不定因素,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自信,积极有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乘风破浪,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前行,展现出很高的政治主动、战略主动与历史主动。体会好“主动”这个关键词,提升掌握工作主动的本领和素养,是学习领会第四卷的必然要求。
政治主动从何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在政治上始终占据主动,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强大的政治领导作用,创造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那么,政治上的主动从何而来?
来自于对根本政治立场的坚守。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守这样的政治立场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以实实在在的施政理念和政策措施为具体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现为带领人民翻身求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体现为带领人民热火朝天搞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体现为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体现为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情形的变化以及许多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对于我们党如何更好坚守人民立场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有些甚至是全新的挑战。在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更加坚定、更加清醒的态度强调对人民立场的坚守,深刻体现了对把握政治主动的考量。比如,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们党之所以毫不犹豫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再比如,尽管遭遇如此严峻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但我们党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这也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第四卷传递出“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以及体现于施政实践中的各项政策措施,使我们党在严峻复杂的挑战面前牢牢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和政治的主动权。
来自于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不断提高。坚守政治立场至关重要,如何将政治立场体现于科学合理的政策决策之中也十分重要,而这主要就得靠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是希望领导干部“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在此基础上把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并且要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比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国之大者”,体现的是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而如何科学合理推动这一目标实现,却需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的将“碳达峰”搞成“碳冲锋”的偏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其中的辩证法就是,降碳是为了争取主动、避免被动,而如果降碳过快,同样也可能陷入新的被动,影响到新的主动的取得。掌握这一辩证法,关键在于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战略主动从何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强调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要求。从“战略”角度学习第四卷,要探究的是,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领导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战略上的主动从何而来呢?
来自于战略判断。这种战略判断,是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判断。“五个必由之路”就属于这样的战略判断。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五个必由之路”从根本上回答了“未来继续走向成功必须坚持什么”这个重大战略问题。同时,这种战略判断,还可以是带有全局性的形势判断。看待我国发展要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就属于这样的全局性要求。在第四卷中,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另一方面,又强调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更重要的是,“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可以看出,无论是理论判断还是形势判断,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乱云飞渡”中从容不迫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和巨大的战略空间。
来自于坚持战略判断的战略定力。有了战略判断之后,能否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就很重要。这是因为,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各种议论就越容易冒出来,不断形成各种干扰,而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定力。比如,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对于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等,如果没有一定的战略定力,是难以实现的。对于类似的现象和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从思维认知的高度深刻指出:“做事情,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很重要,胆略谋略很重要。很多事情坚持下来了、做成了,争议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历史主动从何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这就深刻揭示了增强历史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习第四卷要思考的是,“顺势而为,奋发有为”的历史主动从何而来呢?
来自于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中的创新创造。实际上,从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到“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再到“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上体现了强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彰显了鲜明的历史主动精神,坚定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比如,鲜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刻揭示,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决心,也有助于进一步展现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造精神。从大历史观观之,这样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对于人类现代化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贡献。再比如,提出新发展理念这一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我国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把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与实践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导,对于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党就占据了主动、赢得了未来。这样的贡献是历史性的,进而也是世界性的。
来自于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中的使命责任。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态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勇于进行创新创造,内在的驱动力量,就是一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是一种“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责任担当。这样的内驱力,加上对于历史的“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的认知力,是解释充盈于第四卷之中的历史主动精神来源的重要答案。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研究员〕
《学习时报》2022年0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