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主流媒体如何系统性变革?传媒领域代表委员给出最新答案

分类:行业新闻 |点击: |作者:佚名

“我们认为,在媒体发展形态上,不是报纸必然落后,而新媒体必然先进;在质量与流量关系上,大流量的内容未必都是好内容,但没流量的内容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高质量;在内容与经营关系上,如果媒体只有内容影响力而没有强大经济实力作支撑,这种影响力也不会长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分享着上报集团在变革中的思考。

为回答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道大题,一场以“系统性变革”为关键词的自我革命,正在主流媒体中澎湃涌动。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问计部分代表委员,请他们畅谈主流媒体如何书写“破茧蝶变”新篇章。

破局:“内容为王”技术驱动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面对新挑战,如何精准破题、怎样顺利完成这场大考,成为主流媒体人必须深入思考、审慎作答的关键问题。

“坚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找启迪、找思路、找答案。”在采访中,这是代表委员们提及最多的一句话。

谈及如何将这一理念切实贯彻到具体行动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学梅表示,就是要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

“要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做精做强主业。”李芸进一步说道,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从局部探索向全局深入,从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具体而言,要遵循“顶层设计、统筹安排、一媒一策、各美其美”的原则,做优全媒体传播布局,集聚优质内容资源,淘汰落后产能,减少重复投入,把资源精力更加聚焦到核心业务上;做精全媒体内容品牌,压减一般性内容、同质化内容,着眼优势特色领域深耕细作,形成更明晰的比较优势;构建全媒体评价体系,树立为精品内容服务、向重点项目聚焦、向优秀人才倾斜的鲜明导向;拓展全媒体经营模式,激发创新活力和改革动力,推动媒体长期可持续发展等。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坚持‘系统论’是关键。”在全国政协委员,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双传学看来,改革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既在全局上谋划,又在关键处落子,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过去我们常说媒体以‘内容为王’,现在我们认为是‘三横一竖王’——内容、平台、技术是‘三横’,而中间的‘一竖’,就是人才。”

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看来,应从结构变革、质量变革、内容变革、技术变革、传播变革、管理变革等多维度入手,坚持破除体制机制积弊,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重构:从“相加”到“相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革命关键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

“系统性变革,就意味着要敢于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就是要在明确目标的同时,将变革切实融入到管理、考核、评价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之中。”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乐山日报社主任编辑杨心平说。

面对“端多客少”“重复建设”等行业痛点,上报集团科学研判,谋定即动。李芸介绍:“我们启动澎湃新闻大规模优化调整,以内容聚焦倒逼资源优化配置、以工作室模式重构内容生产流程、以技术引领实现数字化赋能、以评价体系优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以运营模式转变完善自我造血机能。改革后推出了直播监督新样态——‘马上测’爆款项目。”而“三端合一”的新“上观”,在元旦假期日均发稿量、日均原创发稿分别比去年增长165%和373%,原创短视频日均数量较去年12月增长210%,单场直播最高点赞量超1.03亿次,关键数据成倍跃升。

“在绩效考核机制上,我们摒弃了传统单一的考核指标,通过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以内容质量、传播效果、技术创新、用户满意度等多维度为核心的综合考核体系的转变;在采编工作流程上,推行一体化管理、全媒体运作,实现了一支队伍负责N个平台、一次策划催生N种产品、一体生产覆盖N级传播的高效运作;我们还通过引入融媒体工作室、跨部门合作等机制,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和信息的快速流通。”双传学表示,这些机制创新在实际运行中,不仅激发了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促进了内容质量的显著提升和传播力的大幅提高,“北京西路瞭望”“少年志”“E起学习”等一批知名新媒体品牌应运而生,江苏近年所获3个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一等奖皆“花落新华”。

智变:重塑生态赋能高质量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DeepSeek、Sora等AI大模型被广泛应用,创新驱动已成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动力。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就制作了AI换脸拜年产品《蛇年大吉,今年用AI来拜年,点击创作→》,一经推出便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反响。在日常新媒体内容制作中,我们也广泛使用AI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工具。”李学梅介绍,目前AI大模型工具已常态化应用于北京日报社日常的策、采、编、发、校等各环节中。

“我们最近还成立了‘有AI’工作室,让内容创制部门与技术部门合作开发AI创意产品,构建北京日报社‘AI智能媒体应用生态’。”在李学梅看来,在打造人工智能的全系产品及服务的过程中,AI大模型也在持续提升北京日报社“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能力和水平。

双传学表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在日常新闻线索挖掘、稿件撰写辅助、新闻产品呈现形式创新等方面,也已常态化运用AI大模型,以提升新闻采编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和新闻作品的互动性。

“例如,我们自主打造的自有大模型品牌产品‘新问智能媒体创作平台’,接入了多家主流大模型,可提供智能创作、智能问答、智能绘图、文生视频等应用工具。同时,自研产品‘新盾内容风险管控平台’,依托自有差错数据进行训练,为集团各业务单位提供图文、视频的内容审校服务,并嵌入采编生产流程,为‘三审三校’提供支撑。”双传学介绍,今年2月,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的AI助手“点点”正式接入DeepSeek,能够对用户提出的多方面问题实现快速响应,提供准确全面的回复。

“我深切感受到了科技给新闻播报带来的巨大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漯河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宁雅秋表示,“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正在进行智能播报的有益探索,比如新闻部门开发了数字主播,效果十分喜人。”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2025年是上报集团系统性变革的重点突破之年”“新华报业将2025年明确为智媒变革年”“今年湖南广电将围绕优质内容、强大平台、高热传播、数智技术、媒旅融合、产业经营全面发力”……

“改革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正如多位被访者所言,这场系统性变革既是主流媒体拥抱时代的必然选择,更是肩负文化使命的主动担当。当“正能量”遇见“大流量”,当“老字号”焕发“新气质”,一幅“以融促强、向新而行”的传媒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影视集团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印海蓉:

要重视对全媒体生态的培育呵护

经过这几年新媒体技术的激荡,我们深切感到,好内容是广电的立身之本。作为改革亲历者,我在推进系统性变革中感触最深的是: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这也倒逼行业要重视对全媒体生态的培育呵护以及对从业者复合型技能的培养。

第一,我认为要完善机制,系统集成优质品牌资源,小“台”和大“台”双向赋能,形成合力。主流媒体旗下有很多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品牌,包括个人或部门新媒体的“小平台”,也有媒体机构的“大平台”。一方面要运营好其中的优质品牌,创造更大价值,不让它们流失;另一方面,应注意评估研判哪些新媒体有成长空间、有成大V的雏形和条件,集成品牌优势,我们的优质资源与其被摊薄,不如向它们倾斜,给它们实实在在的扶持,让这些新媒体突围、变现。

第二,注重对头部新媒体品牌及新媒体人才的培育打造。

第三,注重和专业院校的培养内容对接,把行业内的趋势、专业需求、专业技能等提前纳入在校培养以及实习阶段,使得新晋的应届毕业生入职不久,就可以在新媒体岗位实操。

第四,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举办“短视频大赛”“大学生主持人大赛”等,通过大赛,发掘作品和人才,引领行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张坤:

加快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

在推进系统性变革中,我们认为要继续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同时,加快建立与融合改革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考核机制。

在扎实推进媒体高质量发展中,中国青年报社将加快全媒体机制系统变革,强化导向鲜明的“指挥棒”;加快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优化聚焦青年的“数智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升级服务青年的“青春元宇宙”;加快构建海外立体矩阵,壮大国际传播的“轻骑兵”。

从“融媒小厨”到“可视化融媒云厨”和“大思政课”云平台,从“思想的视觉锤,品牌的产业锤”到“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改革持续牵引中青报构建与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相适应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背水一战 向阳而生

“系统性变革”这个词在有些人印象中可能还是概念,但来到梅地亚中心,来到全国两会现场,我们发现以融合发展推动系统性变革已经在这里上演了一场“大秀”。

科技的力量在这场变革中展现得尤为明显。AI大模型、智能播报、内容风控平台、数字主播……这些曾经听上去充满未来感的技术,在两会报道的现场已成为媒体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要求,实质是为了建立全媒体的生产传播体系,为此要在各方面进行变革。站在媒体角度,主要是从内容生产、技术赋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建立起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从今年这场两会报道的秀场中,我们看到主流媒体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系统性变革不是单一技术的升级,而是从结构、质量、内容、传播、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重塑。比如,我们采访到的上海报业集团社长李芸说,“我们启动澎湃新闻大规模优化调整。”澎湃10年,以弃报向网的果敢姿态挺进互联网舆论场,实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结构性变化。这条路虽然很艰难,但充分展现出主流媒体面对互联网变革的决心。

背水一战,向阳而生。正如我们采访到的代表委员们所说,改革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中国的主流媒体正在以昂扬的姿态推动系统性变革,以高质量发展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场外连线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伟光:

所有变革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这是推动系统性变革的根本遵循,也是主流媒体改革的重要方向。上海报业集团作为中国传媒行业改革的先行者,其系统性变革为主流媒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核心定位从传统的内容生产商升级为生态运营商,突破了单一的内容输出模式,构建了涵盖资讯、数据、社群服务的立体生态。旗下包括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周到等多元产品矩阵,这一调整使新媒体业务在2022年收入占比达89.3%,传统媒体收入则降至10.7%。这一变革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由“阵地思维”向“生态思维”转型,增强了主流媒体的连接力,形成“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超级接口,提高传播力与引领力。同时,上报集团通过工作室机制、赛马机制、首席制等创新人才机制,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激发人才潜能,提升整体运营效率。